“六五环境日”作家畅谈生态文学 阿来:我无法设想只有人跟人、没有自然的场景

  6月5日,2022年“六五环境日”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。作为主场活动的平行分论坛,中国生态文学论坛也在同日举办。论坛上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等1…

  6月5日,2022年“六五环境日”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。作为主场活动的平行分论坛,中国生态文学论坛也在同日举办。论坛上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等11位长期关心支持生态文学发展的作家、学者,期刊、出版机构及互联网平台代表发言。论坛结束后,作家阿来、陈应松、英娃等人接受了包括红星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。

  “就地球来说,我们还有更广大生命共同体,一个生物圈。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把人的社会搞好大概是不行的,人要和生物圈保持友好的关系。”阿来说,自己的作品无法设想只有人跟人,没有自然的场景。

▲采访活动现场

  阿来:我无法设想只有人、没有自然的场景

  今年,阿来当选为2022年度生态环球特邀观察员。谈到当下兴起的生态文学,他说,当人们讨论生态文学的时候,就证明生态成为了一个问题。生态文学表现出了现实性。在阿来的生态观里,这个世界并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,只有人的社会并不构成整个世界。

  “就地球来说,我们还有更广大生命共同体,一个生物圈。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把人的社会搞好大概是不行的,人要和生物圈保持友好的关系。”阿来说,当人与生物圈有一个紧张关系的时候,人也就从来没有单独构建起和谐的人类社会。人与人和谐以外,我们与生物圈的和谐也应成为一个重要议题。文学不管它是不是生态文学,都应该渗透这样一种生命观或者世界观。”

  阿来解释,这种朴素的自然观与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。阿来出生在川西高原,这是个每平方公里只有10个人的地方,除了人以外,最多的感受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跟雪山、大河、森林、草原的关系。因此他的作品无法设想一个只有人跟人的场景。

  “地上的生命,一云所雨,一雨所孕”,阿来引用《妙法莲华经》里面的话。他说,同样的雨落在地上,孕育的生命各有不同,各美其美,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生物多样性。

  英娃:作品来自动物的现实困境

  儿童文学作家英娃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,她曾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编辑,从2000年开始进行儿童生态文学创作。“在20年以前,生态主题的作品被边缘化,出版很难。只有从事环境领域工作的人,才了解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性。”

  英娃说,在与很多教育工作者交流以后,她创办了儿童刊物《地球的孩子》。她和18家出版社合作,出版儿童生态文学作品。她还常常到学校开讲座,与孩子们分享大自然的故事。她认为这是非常有益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。

  英娃许多作品的主角都是动物,她介绍,这是基于动物物种现实的困境创作的。2009年受环保组织邀请,英娃到黄河入海口考察,她发现当地化工厂林立,过去漫天的候鸟也不见了,只有刺鼻的味道。由于水污染,很多鸟蛋都是软的。她写的白鹭的故事,就来自对这种环境的担忧。

  老藤:对待生物要“平视”“约取”

  作家老藤,本名滕贞甫。他说,发表文学作品就署名“老藤”,发表国学作品就用本名。他还说,藤是一种植物,成荫不成材,用这个名字发表作品,是出于对生态的热爱。

  老藤第一个生态文学观点是“平视”。他说,人类作为自然之子,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。当人类平视植物的时候,会发现有的植物你不了解。当人类平视动物的时候,会发现动物的可爱之处。“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,我们的夜视能力不如猫,嗅觉不如狗。动物也有喜怒哀乐。”

  老藤第二个生态文学观点是“约取”。他解释说,约取就是有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,不要过多索取。这是自然给人的启示。

  李晓东:生态文学正成为创作风口

  江西作家陈应松出生在湖北神农架,过去20年他专注于写神龙架,写出了神农架系列小说。陈应松说,作为一个作家持续写一个地方需要定力,“对于我来说,写神农架就足够了,认识神农架就等于认识了这个世界。”

 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李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谈到,三大攻坚中,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作家创作的重点,当下正是生态文学的风口,公众参与创作的积极性都很高。随着生态文明的逐步推进,生态文学的创作数量也显著增加,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构成部分,版权贸易和影视转化也有不错的成果,相信未来5年会集中产生一批优秀作品。

  红星新闻记者 吴阳 沈阳报道

  编辑 官莉

作者: kaili

为您推荐

广告位

发表回复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29-8832861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373585506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