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
2018年11月,青岛发生了一起快递中心爆炸事故,造成多人伤亡。后续调查发现,该快递中心存在严重的工业废物处置问题,暴露出我国在危险废物处置领域仍存在的诸多隐患。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青岛危废事故的原因和危害,并提出相关建议。
正文:
一、危废行业管理的不足
1.1 危废行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
目前,我国的危险废物管理主要依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等现有环保法、法规进行规范。但是,在危废行业实际运营中,涉及到的废物类型、性质、数量等极其复杂,现有法律法规难以全面覆盖,造成危废产生、处置、利用中的隐患。
1.2 危废行业监管的薄弱
危废行业涉及到的领域较广,监管难度大,因此监管部门也存在监管薄弱的问题。一方面,危废行业有一定的隐蔽性,一些不法从业者常常通过不正当途径规避监管;另一方面,一些监管人员专业素养较低,难以切实保障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。
1.3 危废行业治理的不规范
当前,危废行业治理缺乏标准化、规范化管理。一些不存在资质的企业、机构存在借危废行业牟利的情况;同时,行业内部也存在一些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,造成危废治理效果不佳。
二、危废处置技术的不足
2.1 危废处置设施不足
2017年,全国危险废物产生总量为4107.9万吨,其中包括涉放射性危险废物、医疗危险废物、工业固体废物等多个大类别。但是,我国处理危废的处置技术还不成熟,且处置设施不足,导致很多危废资源得不到有效处理或其他安全的处置。
2.2 危废处置技术不完善
目前,危废处理运营商多数仍以填埋法和焚烧法两种方式进行处置,但这两种方式也存在相应的缺陷。填埋法会对地下水等造成更大的污染,焚烧法也会存在烟气和固体残渣等污染问题。另外,危废利用方面的技术,如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仍然尚处在起步阶段。
2.3 危废处理技术透明度不足
危废处理技术的透明度不足,造成产废企业无法及时获得相关处理信息,难以主动管理和检测废物的去向和处理过程。同时,由于监管机构和行业内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,部分危废处理企业存在虚假处理现象,产生安全隐患。
三、危废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不规范
3.1 危废处理企业收益结构不稳定
危废处理企业的收益模式多以危废处置收益为主,但由于技术问题和政策限制等原因,这部分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,容易随着政策、市场变化而变动。同时,危废处理企业还面临相关交通、保险等支出较高的问题。
3.2 危废处理企业信息不透明
危废处理企业给外部投资者、监管机构和废产生企业的信息时常不透明,信息不对称产生安全风险。企业内部也存在着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、交流不及时的问题。
3.3 危废处理企业经营水平不高
一些危废处理企业经营水平不高,缺乏长远的经营布局和管理战略,依赖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导致规模大,商业性质弱,因此在经营中的稳定性也受到了影响。
四、危废行业安全隐患
4.1 危废运输安全隐患
危废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事故,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。同时,一些危废转移、倾倒和销售过程中,部分经营者利用法律和监管的漏洞进行非法经营,触犯刑法、治安管理法规。
4.2 危废处置安全风险
危废处理中突发问题,如危废堆场火灾、爆炸等安全事故容易发生,造成巨大环境风险和人员伤亡。同时,一些危废处置企业也存在欺诈行为,让废物流向不明,增加了废物去向的不确定性和难度。
4.3 危废处置事故后果严重
如前所述,由于危废行业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,处置事故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和人员损失。业主、公司也会因为处置事故导致经营上的损失,甚至直接造成章程侵权履行无力等因素,给社会和投资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。此外,危废处理行业作为一个“污染整治产业”,如果产生什么问题,不仅会造成对当地环境、健康产生灾难级的影响,同时还会对政府形象、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牵连。
结论:
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,并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。当前,危废行业监管及处置难度大、法规滞后、技术不完善等问题,危废处理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、安全隐患未能妥善解决等局面亟待改变。建议通过加大危险废物行业的管理和监管力度,加强危废行业标准化管理和建设,严格危废处置行为的规范、及时交流危废处理相关信息、加强危废处理企业的收益结构稳定性等途径,逐步解决目前危废处理行业所面临的难题。